分享好友 碳中和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零碳与智慧园区——机遇环境篇

2022-06-01 20:554180
                                          零碳与智慧园区——机遇环境篇
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扎
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指出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
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将我国的绿色发展
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未来数十年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和基本国策。
碳达峰并不单指碳排放在某一年达到最大排放量,其是一个过程,指在某个时点达到峰值,即碳排放首先进
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国家、区域、企业、团体或个人测
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具备了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
的客观条件。在经济基础方面,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的大台阶,约占世界总量的17.39%,成
为全世界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经济基础。
在技术支撑方面,我国具备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业链优势,依托国内超大规模
市场,在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方面表现出巨大潜力。根据国家能源局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清洁
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达到9.3亿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相比2012年增长14.6%,可再
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清洁能源技术等领域均处
于全球领先地位,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实现“双碳”战略目标,需要对现行社会经济体系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2021年10月,《关于完
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关于“双碳”工作
重要的政策文件相继印发,“双碳”“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炉,中央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
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各地方各部门也陆续明确“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出台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
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等一系列保障方案,加速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双碳”建设是双循环下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未来国际形势的长期不确定性和由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高质量持续动力,打造国
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成为我们的必然战略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强调“协同推进经济高
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秉持经济发展、民生指向和系统平衡的发展观,实现从
量变到质变的转型过程。这一转变使得经济运行更有效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品
质,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更可持续、生态环境更加绿色、社会分配更加公平。同时,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家,能源结构长期以煤为主,油气对外依存度高,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任务紧迫。“双碳”战略的提出和逐步落地实
践,以强约束和明确目标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助力打破
“碳壁垒”,畅通,国际大循环,有利于改善生态,创造绿色民生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带来全新的机遇。

“双碳”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落地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一直提倡要建设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也包含了绿
色低碳的诸多理念内容。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还没有完成,仍处在塑形变化阶段。这个过程提供了贯彻新发展理
念的足够空间,也提供了“双碳”应用的海量场景。未来,我们需要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更加明确“双碳”
的战略目标,更加自觉地促进实现“双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为63.89%,近1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421%。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
源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生活垃圾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城镇发展沙尘污染等大量产生,经济增长
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矛盾一直是发展难题。唯有结合当地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以及地方比较
优势,撬动低碳导向的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

“双碳”建设是全球共识下展现大国形象必由之举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政治格局背景下,我国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作出将实现“双碳”
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与担当。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已核准签署《京都议定书》,并通过切实落
实减排政策、积极的国际沟通协作,逐步成为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领导者。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
大国,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就把节能降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
源结构优化、重点行业能效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实践基础。生态环境部
表示,2020年我国实现了碳强度较2015年降低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过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40%-45%的目标,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年以来,我国不断加速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气
候危机的责任和行动,党中央、国务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制定
“双碳”“1+N”政策体系;各部门陆续出台 相应的政策措施,带动各领域有序开展产业绿
色升级和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业企业主动研 究绿色转型与脱碳降碳技术和措施;金融系统
开启绿色投融资以服务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 各学科专家学者高度重视碳中和基础科学研究
工作,不断产出前沿科技成果,体现了我国在 全球气候舞台上的领导力,并对全球和其他国
家的气候行动带来了积极影响。






双碳”成为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中国电机出口如何突破瓶颈
市场需求下滑、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产品智能化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压力过大......今年以来,中国电机出口额有所下降,电机出口企业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对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电工分会秘书长张森建议,中国

0评论2025-08-045

永磁电机磁钢的介绍
永磁电机磁钢有如下特点:1、形状不会太复杂(除了一些微电机,如VCM电机),多以矩形、瓦形、扇形、面包形居多,尤其在电机设计降本的大前提下,很多会采用嵌入式的方形磁钢;2、充磁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单极充磁,

0评论2025-08-044

永磁电机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永磁电机(Permanent Magnet Motor)是一种利用永磁体产生恒定磁场的电机,具有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家电、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领域。以下是其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详细分析:一、永

0评论2025-08-0210

深度解析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子设计核心技术
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mag⁃net synchronous motor,简称PMSM),永磁同步电机主要由转子、定子、轴承、绕组、端盖等各部件组成。永磁同步电机的组成及横切面作为电机中静止的组成部分,定子由定子铁芯和绕组两

0评论2025-08-0117

驱动电机主流绝缘材料应用现状
众所周知,任何带电的设备或机器,最怕就是漏电和短路。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绝缘结构和系统的门道,一直是各大主机厂内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今天我们从头到尾来看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的主要绝

0评论2025-08-019

永磁电机设计与优化:从模型到性能的全方位解析
一、电机模型的核心设置永磁电机的运行基础在于磁场的相互作用。在永磁电机内部,转子产生的磁场与定子电流形成的磁场会保持同步转动,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净转矩,这一转矩正是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动力。由

0评论2025-07-3113

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的区别
在现代工业与电力系统中,电机作为能量转换的核心设备,其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其中,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又称感应电机)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尽管它们均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工作,但在结构、性能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

0评论2025-07-2918

电机绕组电阻值很小,但运转中为什么不会短路
电机我们每天都在用,家里用的都是单相电机,工厂里用的都是三相电机和直流电机,在一些控制位置要求严格的地方还会用到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甚至直线电机,在这些电机中都有定子绕组和转子绕组,我们在用万用表测电机

0评论2025-07-2822

零碳园区”机遇在那?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热词总会引发热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零碳园区”,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0评论2025-07-2721

2025:中国“双碳”目标关键年,绿色转型与碳市场扩容加速
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结束时,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非化石能源消费需达到约20%,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需超过3000万千瓦。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内,炼油行业

0评论2025-07-2734